3月24-26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协办的全国第六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于2016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会议吸引了来自近红外光谱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仪器用户和仪器厂商等将近300人。

会议现场
开幕式的第一项议程是首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的颁奖仪式,此次的获奖者分别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严衍禄教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胡昌勤研究员和江苏大学客座教授龚伟。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 刘春晓处长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处长刘春晓在开幕致词上对本次会议的召开和获奖的专家们表示了祝贺,并表示本次会议的召开为近红外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一个非常良好的交流平台,对充分展示我国近红 外光谱近些年来的技术进展和成果,增进行业工作者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促进我国近红外光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刘文清院士
大会的第一个报告是由刘文清院士带来的题为《近红外光谱在大气环境探测中的应用》,刘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当前用于探测大气成分的几种光谱技术,如非分散红外
线技术(NDIR)、分光光度学、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光谱学(TDLAS)和以激光和LED为光源的波长扫描光腔衰荡光谱(WS-CRDS),并提出近光红
外光在大气探测中的应用不应该局限于地基平台,而是应当发展包含机载和星载平台在内的“地空天一体化”的立体监测网络,发展大气成分痕量、区域、立体监测
的技术与设备。

伦敦大学 Tom Fearn教授
近红外验证采用的大都是多参数算法,很容易引起过度拟合,需要通过仔细调整模型来避免风险,而且只有严格的验证才能得到真实的校准。Tom
Fearn教授在报告中着重讲了近红外光谱(NIR)验证校准的重要性、验证的主要方法和过程中经常产生的问题,并强调在做近红外实验中不能混淆模型的调
整和表现性评价,建议使用单独的调整集合验证集来避免过度拟合。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 骆清铭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骆清铭教授在支持中指出,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化工、食品、药品等行业的应用广为人知,很少有人能想到近红外光谱还能在生命科学领域发挥作用。骆清铭给参会嘉宾们普及了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脑功能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近红外光谱成像系统在运动医学、乳腺肿瘤检测、脑功能、脑疾病以及脑网络研究中的应用作了展望。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所 胡昌勤研究员
据胡昌勤研究员介绍,我国从2003年提出建立药品近红外快速分析系统的设想至今已历经10余载,药品近红外快速分析系统已经逐步完善并正在发挥其功能。
胡昌勤研究员详细介绍了该药品近红外快速分析系统中,用于常规检查的通用性模型和用于针对性检查的快速比对模型的原理与应用等情况。提到了近红外光谱仪器
是我国药品近红外快速分析系统的核心,而为了在全国的推广应用,不仅需要关注仪器自身的稳定性,更要关注近红外光谱/模型转移过程中的便利性。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李培武研究员
李
培武研究员的报告中讲到,近红外光谱技术因其快速、无损、操作简单且可实现多参数测定,在粮油作物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通过我国
检验检测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探索研究,开发了准确、低成本、简单快速、高通量的粮油作物产品检测技术,涉及粮油作物的生产、收获、储藏和流通等各环节的全过
程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管。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粮油作物产品检测中的应用未来将向专业化、标准化、便携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

IR Matrix Tech(USA)、谱源科技有限公司 罗苏秦博士
罗苏秦博士介绍道,近红外光谱技术已经在制药行业中脱颖而出,完全实现快速分析和提升生产效率的功能。并可以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和简单化学计量学方法成功实
行制药研究与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超标根由分析。与传统色谱方法比较,近红外光谱信息兼顾各种化学成分,无损样品评估和实时监控分析,因此在快速超标根由分析
过程中可以提供研发人员及时信息,提升除错效率,理解工艺过程,实时控制生产流程及进一步降低过程变异的可能性。

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仪器信息网) 唐海霞总经理
唐
海霞总经理在报告中讲到:仪器信息网是“互联网+”促进近红外发展的重要尝试,通过近年来与近红外光谱分会的紧密合作,仪器信息网在报道近红外光谱技术进
展和技术团队、促进近红外光谱基础知识学习、提供近红外光谱仪器导购及应用信息平台以及搭建近红外人才交流平台等多种网络互动形式促进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
应用与推广,对加速中国近红外光谱仪器产业的发展与腾飞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与有益的探索。

本次大会同期也举办了小型的仪器展览,赛默飞、布鲁克、福斯、瑞士万通、聚光科技等多家国内外相关的仪器公司参加同期的展览会。
当天晚上,近红外仪器公司布鲁克举行晚宴欢迎全体参会嘉宾。

全国第六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参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