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至20日,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广东省佛山市举办。本次大赛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以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全国性博士后创新创业赛事。大赛共设创新赛、创业赛、海外(境外)赛和揭榜领题赛等四个组别,分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八个专业领域进行比赛。本次大赛共吸引超5000个项目、2.4万人报名参赛。半年来,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共有来自全国47个代表队的1400余个项目入围总决赛。
在华中科技大学组队参赛,经过路演答辩、专家评审等程序的激烈角逐,共斩获6项银奖。其中4项银奖来源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其中巫皓迪团队和鲁帅成团队获创新赛银奖、孙昊骋团队、姚应涛团队荣获创业赛银奖。
博采科技精华、创新引领未来!这次大赛为博士后青年人才提供了一次展示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机会。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一直以来注重博士后人才培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博士后人才队伍,他们在本次大赛中集中展示创新创业成果,必将带动激发更多的博士后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博士后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鲁帅成团队
胶体量子点短波红外成像芯片
短波红外成像技术具有细节丰富、穿透力强、识别度高等特点,在安防监控、机器视觉、国防军事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团队从材料层面展开颠覆性创新,开发了基于胶体量子点材料的新一代短波红外成像芯片。该芯片性能优异,同时成本仅为传统铟镓砷芯片的1%,有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参赛成员:博士后鲁帅成、汪波、肖奇,博士生刘婧、李豪、陈龙、刘宇轩、刘沛林
指导教师:唐江教授、高亮副教授、张建兵副教授
巫皓迪团队
X 射线动态平板探测器
X射线探测器被广泛用于医疗诊断、安防安检、工业无损探伤等领域,其作为影像装备中高技术壁垒的核心部件,被评为我国35项“卡脖子”技术之一。
目前的数字化X射线平板探测器存在灵敏度低、像素串扰等痛点问题,很难满足低辐射剂量、高空间分辨等成像需求。该团队从源头创新,围绕材料研发、器件优化、电路集成、射线成像这一套完整的研究路线,开发基于钙钛矿材料的X射线平板探测器,从原理上提高了探测器的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相比于传统的平板探测器技术实现了性能上的突破,使X射线检查更安全、更清晰。
参赛成员:博士后巫皓迪,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杨阳,博士后夏梦玲、何欣、熊焱 ,博士研生杜鑫源 、宋子豪,硕士生赵杉。
指导教师:唐江教授、牛广达教授
孙昊骋团队
安湃芯研科技有限公司下一代通讯用超高速电光调制器
本项目来自上海安湃芯研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拟提供具有高速率低损耗低能耗特点的三种不同类型的高速调制器产品,可应用于微波通信、数据中心和骨干网等领域。本项目打破了被美国eospace、日本富士通等国外厂商长期垄断的高速电光调制器市场,对我国骨干网相干通信、军用特种通信、5g6g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产品应用上,团队已经与华为中电科集团合作,实现了不同系统以及功能的验证。
参赛成员:博士后孙昊骋、袁帅、潘安
指导教师:夏金松教授
姚应涛团队
组织新视界:光透明技术实现生物组织高分辨三维成像
生物医学成像是一个万亿级的行业,覆盖了健康、医药、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传统的影像学技术(如CT、MRI)的分辨能力有限(毫米级别),而光学成像能将分辨率提升至微米甚至纳米级别。但是,光在生物组织中的穿透能力非常差,无法获取生物组织的完整三维结构。团队多年来研发的“生物组织光透明技术”,就像把生物组织从“毛玻璃”变成“透明玻璃”,从而可以高分辨地获取组织器官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在科研市场中,该技术可以服务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检测;在临床中,可以将癌症检测的金标准——病理活检,从二维模式升级成为三维模式,更准确地分析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浸润范围;不仅如此,活体生物组织光透明技术还可以辅助光诊疗,应用于临床各科;在药研市场中,该技术可以与类器官芯片技术完美结合,实现完整类器官的三维、在线、高分辨影像检测,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赛成员:博士后姚应涛、李东宇、朱京谭
指导教师:朱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