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西,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2016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目前共发表期刊和会议论文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4篇,包含Science Advances、Photonics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各1篇,以共同作者发表期刊论文4篇,包含ACS Nano、ACS Photonics、Nanoscale、Optics Express 各1篇,发表国际会议论文1篇,国内会议论文1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得过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知行奖学金、长飞奖学金、校优秀共产党员、校三好研究生、2021年青年五四奖章个人等诸多荣誉,曾被评为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实践育人项目活动先进个人。
学生工作分享
在被问到最后为何能在“校三标”的评选中脱颖而出,除了科研学术能力很强,还有什么其他方面的优势吗?王玉西同学说“校三标”这一荣誉的定位,不仅要求学生科研学术能力的突出,同时要求研究生在学业、道德、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等方面都符合研究生标兵的定位。我在其他方面都有还不错的表现,我想这也是我顺利拿到这一荣誉的原因所在。
王玉西同学称,要做好这些方面的平衡很重要。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时间都很紧张,但是导师对博士会寄予更高的科研要求。从我个人角度来说,也很推荐同学们参与一些学生工作,亲身参与之后才能够体会到某些能力的提升,这些能力可能也有利于你在毕业之后的工作中处理类似的问题。
科研心路历程分享
在被问到有现在这样的学术成果,是早早就自己定下了方向和规划,还是更多听从了导师的意见呢?王玉西同学称,实际上并不是刚入学就会定下最后的研究方向,许多同学自己想做的和导师课题方向并不一致。以我自己来说,博一到博二期间做了一个课题,结题之后开始发掘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后来就投入到超表面的研究中去。在那段时间正好是超表面研究逐渐兴起的时间点,后来就一直做到了现在。对于还没有确定方向的同学们来说,要对研究方向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如果这是一个稳定的、课题组近来长期投入研究的方向,那么可以放心往下做下去;如果是一个全新的了解不深的方向,那么就需要自己做好充分的调研,加深理解,并做好自己的规划,避免做不出来对自己造成影响。因此尽早地确定稳定的研究方向是最重要的,避免三心二意。
实验研究和投稿经验分享
王玉西说曾发表的一篇Science Advances文章是和激光功能实验室熊伟老师组的博士后高辉博士一起完成的。当时他有一个好的idea,但是限制于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差距不能做出来,也耽误了很多时间。后来在偶然的交流中了解到我也许可以完成,因此我们一拍即合,在后续一段时间内进行了有效的合作和沟通,过程非常愉快,实现了取长补短的效果,我认为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在文章的撰写和投稿方面,王玉西说相比于传统的一些比较好的期刊(OE/OL之类),更高层次期刊(NatureScience子刊)并不是遥不可及,但有两个方面一定要注意,首先在做的课题属于当前新兴研究热点,相比传统的、已经研究成熟的集成器件方向更有优势;除此之外,即使是热点方向,要想得到卓有成效的优质工作同样需要时间的积累,通过自己长时间的工作,并和其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才能够产出新的idea并对原有的想法进行修正与改进,提出新的创新点。王玉西觉得在保证数据真实有效的前提下,尽量把你的创新点和逻辑讲清楚,得学会“讲故事“。对自己所做的东西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平常就要留意哪些期刊是自己领域内的,分别处于什么档次,在投稿时要对自己的文章准确定位。
如何调整心态
王玉西提到在面对挫折时,首先还是建议分析好当下的形势,不要太过固执己见,否则自己的太过坚持可能没法得到好的结果。如果确实心态影响很严重,那么可能需要寻找一些合适的方式来进行心理上的疏解和压力的释放。压力可以有,但是最好让它变成一点激励的动力而非压垮你的大山。无论是锻炼身体,培养爱好,或者是找朋友倾诉,都是合适的释放压力的方式。
与导师、同学的相处之道
王玉西同学提到其实他一直觉得很幸运能加入他所在的课题组,能够取得现在的一些成果也非常感谢课题组成员的帮助以及导师的指导。另外他们组的同学也非常的好,他刚到课题组的时候小白一个,什么也不懂,但是他的师兄和师姐经常向他传授他们的科研经验,还教他做实验。在平常生活中也经常跟他讨论科研问题,给他解惑和启发,这也是他能很快投入研究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说到在课题组中,大家都以一种热情开放的方式交流,你会发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总还是有那么一群人真的是在为了科研不停的奋斗,这也是一种鼓舞。这种氛围深深的影响着他,所以他成为师兄以后,也在帮助新来的师弟师妹快速上手科研,他觉得这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传承。总之,在课题组生活中对待导师和同学,首先要尊重,其次要以开放的心态去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