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设为主页|ENGLISH|旧版地址

2009年

一种全新的金属文物高质量修复技术

来源: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     作者:    发布时间:2009年02月12日    浏览:

双音钟是中国古代独有的青铜旋律乐器。2002年出土的湖北枣阳九连墩编钟制造于战国中晚期楚国经济、文化鼎盛时期,是继曾侯乙编钟后又一重大音乐考古发现。当时,编钟、编磬等乐器正从以祭祀为主向表达喜怒哀乐情感为主转化,因此包涵了巨大的音乐、文化价值。不幸的是,该组编钟有多枚破损严重,乐钟特征完全丧失。如果不能够使其形、声复原,编钟组的音律就不完整,也就无法通过编钟音律探索其中的深层文化内涵,编钟的文物价值将大打折扣。传统修复方法是将破损编钟矫形后用胶接或钎焊方法连接,这虽能复原编钟外貌,却无法复原其音频与音品,是'哑钟'。如何实现编钟形、声同时复原来一直是文物修复领域的重大技术难题。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博物馆,由胡家喜、曾晓雁、张翔、高明、余文扬、胡乾午、翁蓓、李祥友、周松峦、段军、喻少柏、杜敏、王泽敏、李恩来等人完成的“ 中国双音钟形声复原研究”项目获得2008年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在大量文献调研基础上,在国内外首次提出采用激光焊接技术取代传统工艺,实现编钟外貌和音频、音品复原的技术路线。课题组通过对仿制曾侯乙编钟的激光焊接修复,攻克了激光焊接填充合金粉末成分优化、编钟精密矫形与定位器具设计、焊缝裂纹抑止、编钟音频、音品质量评价等系列关键技术难题,掌握了破损编钟高质量形、声复原的全套工艺。最终将该工艺成功应用于九连墩文物编钟的修复,使其尺寸、形貌完全复原,音频和音品与未损伤编钟音阶相吻合,九连墩编钟全套因此完全复原,为考古专家通过编钟音律特征研究战国时期楚国科技、文化发展水平铺平了道路。

中国律学学会会长、武汉音乐学院教授郑荣达认为,激光焊接实现编钟音律复原,解决了文物保护和音乐考古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个重大技术难题,意义深远。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贾文忠、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专家李化元研究员等人指出,将先进的激光焊接技术引入编钟修复,使编钟等青铜文物修复标准从传统的'形似'(外貌复原)提升到'神似'(音频、音品复原)阶段,开辟了高质量修复金属文物的全新途径,研究成果极具实用价值。

经修复后的全套九连墩编钟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后,已接待参观人员五十多万人次。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