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设为主页|ENGLISH|旧版地址

2009年

发展新的微小中风模型 促进脑功能与疾病的光学成像研究

来源: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9日    浏览:
中风是临床上致死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近年来中风患者的存活率已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慢性期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这种现状主要还在于目前对中风的一些内在机制,如缺血再灌注,功能康复等,还缺乏深入了解,临床上也还没有规范可靠的治疗手段。因而研究中风疾病中的缺血再灌注与功能康复机制是神经科学、基础以及临床医学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李鹏程研究组致力于采用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的光学成像方法来研究脑功能活动与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机制。为了实时长时程全场高分辨地追踪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该小组在综合了两种传统微小中风模型(皮层微动脉结扎模型与铜环压迫皮层模型)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微小中风模型,可以实现将缺血灶定位于特定的功能区域(如大鼠中主管胡须感觉的桶状皮层),并且可以很便利地开展血管再通,从而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与慢性恢复期的功能重组现象。这种模型将中风病灶定位在特定的皮层表面区域,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光学成像的无损与高分辨优势。相关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Metabolism, 2008, 28: 973-983,这项研究对建立研究功能成像生理基础、再灌注损伤以及中风康复机制的新平台有重要意义。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教育部的资助。
(责任编辑: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