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设为主页|ENGLISH|旧版地址

学生

首页 > 师生园地 > 学生 > 正文

骆依林:向前跑,向心看

来源: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7日    浏览:

10月17日,工程科学学院(国际化示范学院)2014级本科生骆依林和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王安乐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光学快报(Optics Letters)》(Volume 42, Issue 21, 4247-4250, 2017)上,发表论文“Label-free brainwide visualization of senile plaque using cryo-micro-optical sectioning tomography(低温显微光学成像系统实现无标记获取全脑老年斑分布)”。


5


骆依林是工程科学学院招收的首批30名学生之一,于2015年入选启明学院特优生计划。她在校期间品学兼优,前三年加权平均成绩91.70,排名年级第一。她热心学生工作,并成为学院第一名本科生党员。同时,在学院1:1导师制平台下,她从大二起由光电国家实验室生物医学光子学功能实验室袁菁教授指导,进入低温显微光学断层成像系统(cryo-MOST:cryo-micro-optical sectioning tomography)项目组,负责系统信号准确性的验证、获取老年斑全脑分布的数据集和论文撰写,并于今年形成上述成果。在一系列优异的成绩下,骆依林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评本年度“校三好学生标兵”称号。


   三年的大学生活充实紧凑,在不断的历练中骆依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她却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坚持自己的初心。“不管是学生工作、社会实践,还是科研学习,都要享受在努力中逐渐探索、了解自我的过程,向前跑、向心看,最终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才会获得最本质且源源不断的内心驱动力。”在谈到自己不断成长的秘诀时,骆依林如是说到。


始于兴趣,专注服务


  回想刚开始大一的生活,骆依林也和其他同学一样,在各种社团、组织招新中眼花缭乱。相比高三,大一课程相对轻松。于是,当时的她一口气报名参加了两个社团、两个团队,并竞选上班干部,几乎将课余时间都扑在了社团和学生工作当中。


  在广播台,六点半起床,骑着自行车六点四十抵达中操参加晨读,成为了她每天的必修课。在学生组织中,每周的会议培训、活动组织,充满了她的日常生活。作为团支书,她还要主持团会、团课,组织特色团日。对于这段经历,她笑称以工作为主旋律的新生生活,忙碌,是她能想到的唯一形容词。


  忙碌,并收获着。短短时间内骆依林从一个“小白”进阶成为掌握word排版、ppt进阶、音频剪辑等众多技能的“高玩”。在学生工作的开展和培训过程中,她逐渐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英文演讲。英文演讲时的她,犹如熠熠生辉的精灵,跳动在舞台之上。在社团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过程中,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认识了许多优秀的人。作为团支书,她思想行动积极向上,在组织栽培下,顺利地成为了学院第一位学生党员并负责党小组工作。


  在学生工作中,骆依林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专注于服务。做志愿者服务社会,或者是组织学院活动服务身边的同学,骆依林说:“相比自娱自乐的活动,能为他人带来影响的工作更加有意义。”这样的信念和服务原则,使得骆依林在退出一些组织及社团活动变少的情况下,仍然收获了满满的充实感。


  三年来,校三好学生标兵、校优秀共青团干部、校优秀学生干部、光电国家实验室十佳党员……对于这些满满的收获,骆依林认为:“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让我的大学生活变得多彩。”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在工程科学学院这样一个学霸云集的地方,骆依林对于学习,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这得益于大一下学期的《线性代数》课给她的启发。


  初接触这门课时,骆依林觉得有些吃力。非常抽象且难以理解是她对这门课的初始印象,仿佛一切只是套用公式。这些矩阵变换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它们在物理中对应的图像是什么?这些疑问不停地在骆依林脑海中盘旋,催促着她将课本读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骆依林发现,在精读完一本教材之后,很快地再将课本过几遍,能够对这门课的知识内容产生一种整体印象;之后探索知识点、章节之间的联系,然后画成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她构建一种知识体系、理解理论背后的实际意义。学期末,她满分通过了这门课。而这门课给她带来的数学思想更深深影响了她之后几年的学习。这一年,她第一次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并在之后始终稳居专业成绩第一的“宝座”。


  骆依林对于学术的钻研不止于课堂学习。大一,她顺利通过DMET重点实验室的FOCUS团队考核并成为了正式队员。大二上学期,她托福首考即取得108分的成绩,大四更是将成绩定格在114分;同时,还斩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IET全球英语演讲比赛中国区第三名、美国数学建模比赛二等奖等奖项。


  进入大三,骆依林的课余时间开始集中于泡实验室。刚刚开始做科研,结果时好时坏,面对着未知,她只能在不停地尝试中寻找答案。但急性子的骆依林,深谙“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她总是这样宽慰自己:“做实验急也没用——实验器材到不了、实验时间短不了,只能在实验前设计规划好,这就是最高效的。”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她取得优异的成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以梦为马,克难奋进


  在国际化示范学院培养下,走向远方拓展视野并最终服务祖国成为了骆依林的远大目标。大二暑假,在竞争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科研实习的机会时,108分的高托福成绩和GPA使她在众多同样优秀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在这一次实习经历中,成熟完善的学生培养体系,多元包容的文化,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令骆依林印象深刻。同时,在骆依林心中,青年肩担重任的责任感开始萌芽。


  大三暑假,她再次申请并成功参加了UCLA-CSST的科研实习。相比在加拿大和学校实验室的生活,骆依林说:“在UCLA我更加独立。”在项目组中,她负责CUDA程序加速——一项 “自己从没听说过、实验室里也没人会”的技术。她不得不从寻找入门知识来源开始,搜集相关书籍和博客、论坛,从零开始学习,独立解决从没见过的bug。努力终会有汇报,三周后,骆依林帮助组里将程序加速10倍甚至40倍,一举成长为一位CUDA“老手”。


  在骆依林看来,这段经历是她生命中最拼的十周:和bug持久作战,一个星期中五天刷了三次夜,每周至少工作70小时,离开UCLA前最后一天晚上仍然工作到深夜两点。也正是这样“痛苦”的科研实习经历,让骆依林收获满满,并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对于未来的学习和未知的成长,骆依林并不惧怕,“就算我一无所知,我也可以迅速学习掌握知识;就算生活如此艰难,我也可以坚持到底。”


  骆依林喜欢这样一句话,米开朗基罗在完成大卫雕像后说:“我只是把困在石头里的大卫释放出来了”。我们在与外界的互动中凿去多余的石头,逐渐发现和了解真正的“我”,追寻“我”生命的意义。骆依林在这追寻中不断蜕变、成长,她也将充满信心地去探寻更为精彩的未来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