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6日下午,由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陶光明教授组织,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 (FOE)期刊编辑部、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 (JIOHS)期刊编辑部共同主办的光电子学前沿系列研讨会之医疗光电子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新光电大楼C112会议室举行。本次研讨会针对临床和康养领域对光电子、材料科学、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工程学科的新的技术需求,旨在加强医科和工科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医疗器械企业和华中科技大学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湖北光谷实验室常务副主任、FOE期刊主编张新亮教授致开幕词,他从光电子学的角度展望了光学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组织对医工结合交叉的积极作用,他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并有针对性地形成重大研究成果,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将从各方面予以支持。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一平教授从多功能医用纤维敷料与再生修复医学、新型血管腔内介入机器人及磁控导丝/导管三个方面介绍了外科治疗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他认为这是一次面向学科交叉的供需见面会,期待通过多学科交叉形成1+1>2的效果。
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芙蓉主任以“神经病学与生物材料结合的应用前景”为题,针对脑部血管疾病,对医工结合需求提出了一些需求与展望。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杨海峰教授介绍了光纤纤维内窥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中的作用。杨医生对目前各种微创手术中的核心材料如导管、导丝、支架等介入诊疗器材的用法及现有局限性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一些亟需通过医工交叉结合来解决的一些临床难题。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赵雷主任阐述了感染与炎症的医工结合需求。赵主任介绍了中草药治疗病毒、细菌和血吸虫感染、血管炎症性疾病、人体和肝脏病毒性检测、功能性复合纤维织物方面的工作基础和研究进展,从感染与炎症研究的提出了对医工结合的迫切需求。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冯勇教授讨论了手术机器人辅助人工膝关节置换目前存在的问题。膝关节置换手术对手术的精准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因为精准度不够,导致一些手术满意度不高。冯医生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具体流程和所用机器手术刀进行了详细介绍,强调了机器人相对于人手操作的精确性优势。最后,提出了相关技术的医工结合的实际需求。
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王琳主任介绍了新型生物材料的创新研发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报告中王主任介绍了她的研究团队在这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对新材料/新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新材料及人工智能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提出了交叉合作的愿望。
武汉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罗颖鹏技术总监对武汉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及其产品进行了介绍。联影公司自2011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全线医学影像诊断及放疗产品、医疗外科机器人等产品核心部件与技术的自主研发与应用,打造高端医疗设备的知识产权高地。公司希望打造围绕从预防、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智能化医疗监控生态布局,罗总监针对外科医疗机器人缺乏诊疗融合、实时感知,医疗监测设备缺乏柔性、便携化、精准输注的技术攻关难点,提出研究热点并表达了合作兴趣。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陶光明教授介绍了他的研究团队在面向医疗健康的功能纤维和智能织物技术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陶教授团队主要致力于将具有不同的电、光、热和机械性能的材料集成到具有复杂结构和多种功能的单个光纤中,为在多个领域中扩展光纤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机会。陶教授介绍了其团队正在研究的面向精准微创手术的柔性纤维医疗机器人技术进展以及正在打造的康养全场景的智能织物技术研究工作。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王江林教授介绍了再生医用材料在组织和器官修复中应用。王教授团队介绍了新型再生医用材料在仿生人工骨骼,小口径人工血管等领域应用的突破性研究进展,特别针对利用声、光、电、磁、力的多种治疗相关医用材料进行了展望。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熊伟教授介绍了微纳尺度的3D/4D打印技术及其在医疗领域的可能应用。双光子聚合成形可以制造有折射型微光学器件、仿生学器件、生物学器件、细胞组织支架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与医学领域的交叉结合。此外,在3D打印的基础上添加时间的尺度,还可拓展其在生物组织、医疗方面的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陈敏教授以“智能织物驱动的未来生活”为题,介绍了近期在智能织物方面的工作进展。陈教授团队主要致力于解决现有的可穿戴技术无法解决的难题并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他介绍了针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定制化虚拟访谈形象,从而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同时讲述了一些脑可穿戴设备的交互应用前景、多模态情感大数据感知、5G、边缘计算等。他们构建的系统将多种智能配件与认知设备相结合,并配合智能手机和多级云端,共同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持续性的健康监测和指导生态系统,通过云端的AI算法对用户的历史性数据深度分析,并能为用户提供额外的增值性功能服务。他也提出打造一个空间能够承载精神层面的、艺术的、有文化元素的、有医学功能的单元,通过声光电感知和交互,实现高用户体验度的未来生活。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熊紫兰教授对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电磁与电磁医疗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了介绍。她介绍了该中心成立的背景和在生物电磁学科的研究基础发展现状,其中包括电磁场与生物的相互作用作用机制等的生物电磁基础;质子刀、经颅电刺激仪等高端医疗设备;太赫兹谱仪、便携式健康检测设备高端诊疗装备及其研究;等离子体空气传播生物杀毒等医疗物质与环境消毒等。还分别介绍了带电粒子束医学应用、等离子体医学应用、磁医学应用、高端医疗设备电磁基础四个方向的人才及研究团队情况。最后介绍了磁控软体机器人、经颅刺激仪、等离子体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规划。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谭旻教授团队做了题为“面向医疗应用的光电融合芯片”的报告。光电融合是后摩尔集成电路及集成光子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人工智能、5G/6G/数据中心、医疗监测等领域,均能看到光电融合的身影。光电融合芯片通过芯片级光与电的融合有望解决诸多技术挑战,在医疗应用中存在巨大潜力,可解决器件/数据处理无法实现或代价太大的共性关键问题。
最后,参会的各位专家热烈的讨论了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体会和收获,并就未来的合作与交流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