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设为主页|ENGLISH|旧版地址

心灵驿站

请给孩子“适度”的爱

来源: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29日    浏览:

各位老师、同学:

教养方式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家庭暴力、离异、忽视与否定等都会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但是您可能不知道,看似“ 完美”的父母其实也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一点常常会被忽视。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们需要有更多的成长空间,体验与应对各种挫折,建立强大的自我,完成心理上的独立与分化。

以下为教养方式的一些小提醒,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启发。

1. 剥夺孩子体验挫折与痛苦的机会

很多父母出于好意,在孩子整个童年期替他们消化掉了所有的忧虑,结果他们长大后不知如何面对挫折,像茶杯般脆弱。当学步儿在公园里被石头绊到,刚刚倒地,还没来得及哭呢,一些父母就会飞扑过来,抱起孩子,开始安慰。这事实上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这些孩子上大学时,会因为最小的麻烦发短信给父母求救,而不会自己找办法解决问题。假如,当孩子被石头绊倒,父母允许她自己恢复一秒钟再去安抚,孩子就学习到“ 刚才挺吓人的,但我现在没事儿了。如果有不快的事情发生,我能自己摆平。”

如果孩子不曾体验痛苦的感觉,就无法发展“ 心理上的免疫力”,这就像身体免疫系统发育的过程,你得让孩子接触病原体,不然身体不知如何应对进攻。孩子也需要接触挫折、失败和挣扎。

2. 阻挠和拒绝孩子的分离和个体化

为什么那么多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拒绝长大,但问题往往不在于孩子拒绝分离和个体化,而在于父母阻挠他们这样做。很多父母舍不得孩子离开,因为他们依赖孩子来填补自己生活中的感情空洞。但是他们把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混淆了,并认为这是最佳育儿之道。由于父母那一代比祖辈生的孩子更少,每个孩子都变得更加珍贵,并且从孩子身上索求的也更多——更多陪伴、更多成就、更多幸福。在此过程中,无私(让孩子幸福)与自私(让我们自己高兴)界限越来越模糊。尽管父母们说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他们幸福,他们会竭尽所能帮孩子们获得幸福,但父母的幸福该终于何处,孩子的幸福该始于何处,我们并不清楚,但是不要把这两种幸福混为一谈。

3. 使孩子得不到关于自己的真实评价

如果孩子参加活动,仅因“ 努力尝试”就得到奖励,那他永远都得不到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所有失败都被粉饰成“ 努力尝试”。在中学和大学里,孩子的自我评价指数日益上升,但健康的自信很快变成有害的自我膨胀,和自恋症如出一辙的自我中心和不劳而获感。步入成年后,这成为一个大问题。那些自命不凡的人会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他们不会团队合作,不知如何面对规则。他们不喜欢上司说他们的工作需要改进。如果没有得到不断的夸奖,他们就会丧失安全感。他们成长于这样一种文化中:凡参与者皆获奖杯。因此,焦虑和沮丧人群比例也在上升。因为他们是生活在泡泡里的孩子,离开泡泡来到现实世界,就感到迷惑和无助。

4. 给孩子过多的选择与退路

很多父母一直以为给孩子多种选择可以培养他们的力量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更有控制力。但有研究表明,太多选择可能会使人更加沮丧,更加失去控制。当选择更少时,孩子更有安全感,更不焦虑。较少的选择帮助他们专注于某事,这正是日后生活所需要的。专注于某项工作给人更大的满足感,那些总是需要很多选择并且有退路的人,常常被甩在后面。但并不是说别让孩子尝试各种兴趣或者活动,而是应该理性地给予他们选择。很多父母告诉孩子,“ 你可以做想做的事,可以随时退出,如果不是非常感兴趣,可以去尝试其他。”难怪他们长大后以同样的方式生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