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设为主页|ENGLISH|旧版地址

心灵驿站

心理障碍是如何形成的?

来源: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0日    浏览:

位老师、同学:

科技带来的分化,竞争造成的压力,都市化引起的人际关系复杂等,使人类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压力,生理疾病与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都有急速的增长。糖尿病、高血压等老年病提前化,从80年代到2005年,我国的心理障碍发病率从1%增加到了17.5%

以下为心理障碍的形成机制,希望可以帮助您以科学、积极的态度看待心理障碍,并在生活中有所行动,为自己及他人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关注、维护自己及他人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

1.生物学取向

现代生物学取向假定心理障碍可以归因于生物学因素。脑内结构异常、生化过程以及遗传基因等都与心理障碍的发病有联系。脑是一个复杂的器官,其元素相互作用,维持一种精密的平衡,神经递质或其组织的微妙变化都可以产生显著的效果。精神类药物可以调整神经递质的分泌,以产生治疗的效果。因此,药物治疗是有其依据的,可以作为治疗心理障碍的方式之一。例如,当脑内神经递质GABA的水平降低时,通常会出现焦虑的感受,影响GABA水平的药物被成功地用来治疗某些类型的焦虑障碍。

2.心理学取向

心理学取向强调心理学或社会学因素在心理病理发生中的作用。这些方法把个人经历、创伤、冲突和环境因素看作是心理障碍的根源。

1)心理动力学模型

心理动力学认为许多心理障碍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 正常”的精神冲突和自我防卫过程的延伸。早期童年经历既塑造了正常的行为,也塑造了不正常的行为。自我的发展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它的发展可能由于童年期的异常发展而被削弱。防御被过度使用,以致歪曲现实或导致个人挫败行为。例如,离异家庭、留守儿童、隔代抚养、不当的教养方式等都有可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

2)行为主义模型

行为主义认为健康或病态的行为都是通过学习和强化获得的。心理障碍的出现是因为个体学会了自我挫败的或无效的行为方式。通过发现、改变那些不被社会赞许的、不正常行为的环境的伴随事件,可以消除病态的行为,重新学习健康的行为。对强迫症的行为分析表明,强迫行为能够降低与强迫有关的焦虑,例如反复洗手可以降低对于脏的焦虑,洗手行为就由于强迫动作之后焦虑的减少而得以维持下来。

3)认知模型

认知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评价事物的方式,这是个人长期积累的认知结构,它指导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决定人对事物的评价。有研究表明,令人紧张的事件并不是天生令人紧张,他们的影响取决于人们如何感知它们,如何评价它们。一些生活事件之所以引起焦虑、抑郁、退缩等情绪问题,是因为个体将其解释为负性的、消极的。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对自我以及环境的看法来调整心理状态。例如,有焦虑障碍的人常常把他们自己的痛苦解释为灾难即将来临的信号,从而引起恶性循环,越害怕,越焦虑,越焦虑,越害怕。

4)社会文化模型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同一行为是否有问题取决于它在这个文化背景下如何被看待。人们居住的特定的文化情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在特定环境下,何种心理障碍更容易被引发。例如,同性恋之前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疾病,但是现在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接受程度有很大提升,同性恋不再是心理疾病,有个别国家已经承认了同性婚姻的合法化。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也使得焦虑、抑郁成为常见的心理障碍。

(参考资料:《心理学与生活》)

(责任编辑:徐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