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设为主页|ENGLISH|旧版地址

媒体聚焦

【武汉科技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创意光电”科普大赛:“脑洞大开”的科技产品引领未来潮流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31日    浏览:

化身名侦探柯南,重现案发现场指纹;戴上“火眼金睛”,解锁彩虹总在风雨后的秘密;安装精巧的芯片,控制着大千世界……这些原本只在小说中存在的场景,却被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师生们融进了科普作品之中,让生活充满了无限想象。

26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第三届“创意光电”科普大赛落下帷幕。46件参赛作品通过学生展示、专家点评打分后,最终评选出各类奖项。其中,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的博士生李宁凭借参赛作品《便携显微镜探秘新冠病毒感染人体的入口》,一举摘下该赛事的特等奖。

“迷你版”显微镜探秘新冠病毒感染人体的入口

自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市民们走在路上,都免不了这样的担心:空气中的飞沫是否带有新冠病毒?新冠病毒是如何进入人体的?这些疑问现在被一种“探测神器”揭晓了。在此次科普大赛中,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的博士生李宁和团队其他三位成员发明的便携式暗场显微镜,让不少人眼前一亮。

便携式暗场显微镜的“个头”只有手掌般大小。首先用棉签蘸取口腔上皮细胞,将样品涂抹至空白玻片,并放置在便携式暗场显微镜中。另一边,用数据线将便携式暗场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传输到电脑上。在不需要染色的情况下,电脑屏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样品中的口腔上皮细胞,这些上皮细胞正是新冠病毒攻击的对象,也是进入人体的入口。“这种显微镜的分辨率能达到专业级水平,体积要小得多,便于携带,而且也更便宜。”李宁说。

李宁介绍,他和团队成员们足足花了2年多的时间,才发明研制出这款“迷你型”显微镜。其间,他们每周有6天的时间是泡在实验室里。谈到研制过程中的难点,李宁说:“主要是如何打破传统的光学显微镜设计思路,利用新的方案来设计微型化的数字显微成像系统。”为此,他们常常反复论证实验数据,有时甚至将之前的实验结果推翻重来,转变思路后寻求新突破。

“现在很多人都明白戴好口罩的重要性,但是新冠病毒是如何进入人体的,知道的人并不多。”李宁说,口腔是新冠病毒感染人体的主要部位,同时通过唾液向外传播病毒。这种显微镜问世后,以最直观的形式回答了人们关心的问题。提及未来,李宁希望逐步向一些医疗物资匮乏的地区推广这种技术,真正让科技福利惠及到更多人。

李宁的指导老师、华中科技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教授曾绍群表示,李宁的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任何事情都追求极致完美,这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

“世界上最快的刀是什么?”新颖表达方式介绍枯燥难懂的高端技术

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记者注意到,师生们各显神通,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作品,有制作精美的视频动画、生动详实的图文介绍,更有幽默可爱的科学段子……

“生活中,很多人对激光切割了解并不多,觉得这种技术离我们非常遥远。”基于此,光学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姜来合格和团队其他三位成员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问题,他们的科普文章题目是《世界上最快的刀——激光切割》。漫画中,卡通人物演出不同的动作,言简意赅地展示了激光切割技术的四大工艺优势:精密快速成型、加工无变形、自动化程度高、安全无污染。

为了介绍激光切割的“快”,姜来合格和队员们花了一番心思。视频中,一只小精灵被金属钢管挡住去路,困在了原地。这时,一台激光切割机迅速将金属钢管“凿”出一个方形的洞,小精灵得以解救。姜来合格说,这个视频想表达的意思是激光束照射在金属材料表面,材料瞬间被加热至汽化温度,蒸发形成孔洞,并利用气体吹走孔洞上的金属溶液。随着激光束在材料上的移动,也就完成了对整个金属材料的切割。

“高端技术不仅要做出来,还得会讲出来,让普通大众也能轻易接受。”姜来合格告诉记者。目前,姜来合格团队研究的激光切割技术,能在1分钟之内将10米长、5毫米厚的金属材料全部切割完成。接下来,他还将向研究更快的切割速度努力。

科普大赛为师生插上梦想的翅膀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作为我国首批组建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坚持四个面向,围绕信息光电子、能量光电子、生命光电子三大领域,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取得多项全球领先的技术成果,并成功转化应用于产业和市场。

该中心自2019年5月成功举办首届“创意光电”科普大赛以来,目前已举办三届。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䒟教授表示,研究中心是“中国·光谷”先进光电技术展示窗口,该赛事借助一年一度的“国际光日”暨“全国科技活动周”,举行系列科普活动,向大众推广光电科技知识、展示光电奇观,让更多民众感受光电科技的魅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师生加入到科普宣传的行列。参加科普大赛不仅能近距离了解最新科研成果,为祖国科技的发展和变化感到自豪,也能感受到未来智能时代的场景,为梦想插上一双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