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顶天”与“立地”之间如何迈出关键一步 ——武汉光电工研院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

来源: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1日  点击量:

11月8日,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全球八强总决赛上,合刃科技(武汉)有限公司AI项目从海内外1598个高科技创业项目中脱颖而出,摘得100万大奖,武汉聚芯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紧随其后,将第二名20万元奖金收入囊中。

合刃科技和聚芯微的另一重身份,分别是武汉光电工研院投资和培育企业。一场大赛,让这两家创业明星企业万众瞩目,也将一个集技术研发、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创新平台——光电工研院,从幕后推向了台前。

科研界有个说法是“顶天立地”,基础研究是顶天,成果转化是立地。工研院是促进技术自由转化的重要载体,恰恰处于这两者之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其中的代表,光电工研院在探索市场化运营上有什么新模式?未来将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我们来一探究竟。

痛点思维 变技术为生产力

科教资源一直是武汉最大的优势。武汉有89所高校,95家国家级科研院所,10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25万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年获科技成果1500余项。然而,长期以来,武汉从科教大市到科技强市的步伐始终走得不够顺畅。众多大学科研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何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武汉市通过建设一批工业技术研究院,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光电工研院应运而生。

2012年10月,由武汉市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的光电工研院在光谷未来科技城揭牌,并定下发展目标:经8至10年,研发形成一批具国际领先优势的技术成果,孵化一批具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为把光电子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成我市千亿产业集群提供支撑。此举旨在进一步发挥武汉科教资源优势,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是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制度创新。

光电工研院的发展有效促进了武汉“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发资源,针对企业需求不断推出创新技术;另一方面为孵化项目提供整个孵化链条上的服务和全要素的服务,帮助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也促进技术团队尽快成长为商务团队。

体制创新 盘活高校科技资源

一项技术从大学实验室到产品化、产业化,这之间的鸿沟有多大?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教授王磊深有体会。

2008年王磊从香港回汉主持OLED发光材料研发工作,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成功研发一系列高性能荧光蓝光材料。但当他想效仿美国、香港做法,推动成果转化时,却遭遇前所未有的难题:走完科技成果转化审批流程至少要一年半的时间,而对于电子信息产业而言,一项新技术放上一两年就会变成废纸。

恰逢此时,武汉市出台“黄金十条”,允许教授留职创业,支持设立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此后,在光电工研院的推动下,武汉尚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王磊担任董事长、首席科学家,尚赛一跃成为OLED材料的生产供应商。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首先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这条路上,光电工研院已经整整走过了五年。

早在2013年,光电工研院成功推进“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MOST)知识产权组以1000万元价格挂牌交易,实现了科技成果转让标的国内最大、个人及团队分配比例最高的两个全国突破,促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颁布实施。

与MOST、OLED超纯有机发光材料类似,光电工研院推动了更多的先进技术走出实验室,从技术变成产品,再变成商品。在长期发展中,光电工研院逐步形成了“科研人员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果产业化—实体经济发展—再创新”的闭环发展模式。在光电工研院的平台上,高端椭偏仪、半导体紫外UV-LED、长效计算机存储系统技术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成功产业化。

盘活高校科技资源,技术成果转化井喷式爆发。截至目前,光电工研院已推动14个项目已经完成或者正在进行知识产权转化工作,转化涉及到的知识产权数量达到120余项,转化总价值超过1亿元。

模式创新 对标千亿大产业

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武汉光博会上,一场技术对接会,吸引了OLED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首”,一批创新生态企业“借机”与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京东方等行业大佬面对面洽谈、对接,现场达成2亿元意向合作。

这场活动的主办方,正是由光电工研院作为建设主体的光电显示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聚焦光电显示产业细分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众创空间的“野心”显露无疑:补齐光电显示上游领域短板,推动武汉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显示领域产业链最完整、生产技术最先进、产能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

不止光电显示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由光电工研院作为法人主体的脑连接图谱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武汉集成电路技术与产业服务中心,对标的都是千亿产业。而工研院作为首批发起股东单位的信息光电子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更是成为湖北省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承载着解决我国信息光电子制造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并“实现首次商业化”的战略任务。

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的支撑。光电工研院推出的一系列公共服务平台,成为孵化平台上企业快速完成“打样”试验,推进研发进展,加速产业化进程的“砝码”。目前,高端电子组装、光电子微纳制造工艺、光电测试与加工、光电子精密模具与结构件、武汉集成电路服务中心、新型光电显示等六大专业化技术服务平台相继推出,最大程度地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利用,满足了初创企业“多元”、“精密”、“专业”和“快速”的服务需求。

此外,光电工研院还发起组建总规模为1.33亿元的“育成创业投资基金”,逐渐走出了一条孵化+投资+产业服务的新模式。截至目前,光电工研院孵化企业超过80家,其中,3551企业24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市大数据企业3家,培育企业总估值超过20亿元,累计获各类风险投资和产业资金合计2亿元。

勇立潮头者,胸中有丘壑。光电工研院创新勇气的背后,是对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的精准把握。工研院的发展方向,紧跟的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看好的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倚重的是武汉市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假以时日,光电工研院必将为武汉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