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1月24日上午10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我校副校长、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骆清铭教授等5位科技工作者围绕科技创新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十九大报告后,我们国家不断地在强调科技发展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从十八大到现在,我们科技记者也见证了很多成就。今天也见到各位,你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创造者,想请问你们有哪些印象最为深刻和最有感触的体会,有哪些故事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骆清铭:我也谈谈我的体会。我觉得一个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国家科技创新的环境有非常大的改变,一方面大家认识提高了很多,在中央的报告里也说到作为科技创新是我们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科技创新不仅仅是说号召大家提高认识,还有实际的行动,我以自己成果的过程讲一下体会。我们做的叫做全脑网络可视化,显得很专业,实际上就像大家用的摄像机一样,我们要想把这个目标看得更清楚,范围看得更广,当然我们现在对象是脑。一开始我们只是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家知道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都是自由探索的项目,在基金的支持下我们研发了这个仪器,这个阶段是在实验室的阶段,是属于原理性的样机,我们也发了论文。一般大家都知道可能很多工作到这时候就结束了。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科技部的一位领导到我们那儿调研,看到我们这个成果,就鼓励说,你这个应该申请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要想办法把这个仪器产业化。我们的教授就没想这么多。我们说怎么弄?他们就给我们指导。后来这个项目执行几年之后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在国内外产生很重要的影响。2016年8月8号新闻联播的头条专门对我们这个工作做了报道。报道之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有位领导看到这个消息之后,主动给我们牵线搭桥,这件事情就得到了江苏省、苏州市和苏州工业园区的重视,他们重视之后,就对我们这个成果进行支持。基金会给我们是原理样机,科技部是给我们原理样机做成产品样机,地方政府让我们做什么呢?把这个样机进行放大,我们就建设了50套设备,叫做应用示范。从原理样机到应用示范这是科技创新的全链条。这个应用示范工作很快在苏州工业园区建了成像平台,引起了国际上高度重视。2017年8月17号,学术期刊《自然》专门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报道,用的题目是中国建立了脑成像的工厂。其中有评价说用这种规模化、标准化去研究脑,将会改变神经科学研究的方式。同时他也说,像基因组测序的技术一样,我们这种高通量测绘脑的技术,将会为我们研究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理解脑的功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到整个链条我们在发展过程当中得到了政府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也使我们这个技术最终至少在目前来说是处在引领的位置。当然我们下一步希望把这个技术产业化,因为真正应用才能谈得上是真正的引领。通过我自己的发展历程,我最大的感受是创新的环境有非常大的改变。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十八大报告里提出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要求在重大原创成果和基础上有新的突破,这好像是在我们国家无论是党代会历史上还是其他会议上第一次提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想听听各位老师对这个事情的理解。第二,各位老师讲到近些年我们国家的科研环境有非常大的转变,如果想继续变得更好的话,请问各位老师对它的期望是什么?谢谢。
骆清铭:刚才这位记者朋友问的问题,确实基础研究非常重要。我想补充一点,我们真正最后要形成颠覆性的或者是变革性的技术,它的前期一定是基础研究有重大的突破。我还是用大家用的摄像机为例,若干年前大家用的是胶片,不如今天大家用的摄像机这么方便。摄像机后面有一个CCD,电荷耦合器件,这个探测器发展很快,就可以把这些信息很快的记录下来,可以实时的。但是下一步还面临一个问题,这个数据怎么存储。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在华中科技大学,最近我们做一个项目,在材料上非常小的一个空间能够大大提高存储的容量。如果这个技术研究能够有突破,未来大家拿着摄像机出去,想拍多少就不用担心存储满了。
提到对未来科研环境的期待,我们国家已经规划得非常好。还是以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为例,比原来过去单一学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规模大一些,强调是学科交叉,更强调是问题导向的这种技术研究。大家能够真正的通过基础研究为国家的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谢谢!
澳亚卫视记者:在十九大的时候我们采访过白春礼院长,也问过一个关于学术不端的问题,去年我们也发现学术不端的问题,国内外都有,我们发现有很多国内的专家有一点冤枉,可能并不是学术造假,可能是有一些流程不太清楚,或者是有一些规范做得不是特别的好,导致学术不端。我们想问问几位科学家对这方面有什么看法?我们未来在科技创新方面怎么能避免这样的问题?谢谢。
骆清铭:因为我是来自高校的,首先我们对学术不端肯定是坚决反对,态度非常明确。另一方面,以我自己为例,我们每次学生进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讲学术诚信、学术规范,必须要按照规则,给学生讲得很清楚。我们自己作为老师也是非常重视。因为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很多规范也是在大家不断地发展过程当中形成的。现在我们也注意到从科技部、教育部、基金委,一旦有这些情况,会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宣传教育,从总体情况看,我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刚才我们多次提到党的十九大,十九大对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科技创新也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的问题是提给在座五位科学家,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您各位肩上的担子无疑也更重,对于各自领域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畅想或者展望?谢谢。
骆清铭:一说到这个我就很激动。刚才我介绍了我们的工作,过去花了十多年克服了技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把我们发展的全脑网络可视化的技术推向了市场,进行了产业化。刚才几位专家提到,我们真正要取得引领性的工作,一定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我跟我们学生讲,在我们团队讲,我们自己要有引领的意识,要有创新的自信。因为十年磨一剑,必须要有信心,不然这十年待不住,在观念上要转变。从整个国家来讲,对科技来讲,我认为从创新引领的角度,现在不是说能不能,而更多的是敢不敢,还有怎么去做。
对于我自己来说,未来我想做什么事情呢,过去都很难设想的,我希望花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把人脑的网络和神经元怎么连接的搞清楚。能不能把这个图谱做出来,借这个机会,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国内外大家一起来做这个事情。现在我们在苏州建了成像设施,我认为是具备这个能力,但还要很多困难要克服,也算是我们的梦想。我跟我们的团队也讲,未来十年二十年我们的梦想就是做这件事情。了解清楚脑的网络结构有什么好处,从应用的角度有两方面:一是我们对于脑的疾病的机制就能够搞清楚,至少为理解脑的疾病的机制能够提供非常重要的证据。二是最近很热的人工智能,类脑的人工智能是怎么去真正从脑的机制上去得到启发,我认为将来也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我的一个梦想。谢谢。
参加此次记者见面会的其他4位科技工作者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朱日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蒋立新,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王昭东教授,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王秀杰研究员。
相关视频链接:
http://m.365yg.com/i6514490611234505223/?wxshare_count=3&pbid=6489699408886892046&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