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后浪频出的一年。6月,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新一批入选名单公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在两年内已有左鹏飞、姚婷和张霁3位毕业生入选。中国科学报在年终对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夏松进行了专访,并以《青年人才需要怎样的成长环境?》为题发布了年终特辑。
3人中,本科来自三本院校、从华科博士毕业的张霁更是因“完美逆袭”而备受关注。
“种子的‘好坏’不应成为决定性因素。”夏松告诉《中国科学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至关重要,而导师要做的,恰恰是发现学生的特点和优点。
夏松对记者表示,科学研究的“冷”“热”是相对的。
关于华科的多名毕业生接连斩获高薪offer,夏松认为,如果没有华科的“前浪”在计算机存储方向的耕耘累计,几位“后浪”所在的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就不能保持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夏松看来,光电中心这一平台之所以能保持前瞻性,“跟整个华中科技大学的使命感息息相关”。
夏松表示,科学研究的“冷”和“热”是相对的。“即使再热的方向曾经也有冷门的时候,关键还是在于‘热’起来之前是否有很好的积累,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这就需要我们有前瞻布局和坚持下去的定力。”夏松还列举了一些起步于“冷门”,长期坚守学科前沿最终成“热门”的案例,比如中科院院士骆清铭等人绘制的全球最精密脑连接图谱,以及研究中心教授谢庆国等人历时十余年推动数字PET在医疗领域落地生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