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动态信息

【JIOHS】好文荐读|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王秀丽教授课题组——病例报道:新型IPL-PDT治疗面部日光性角化病合并玫瑰痤疮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22日  点击量:

前言

本文是由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王秀丽教授课题组报道的采用新型IPL-PDT疗法成功治愈面部日光性角化病合并玫瑰痤疮患者,发表在《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期刊2022年第4期。

Novel intense pulsed light-photodynamic therapy strategy in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actinic keratoses concomitant with rosacea

新型IPL-PDT治疗面部日光性角化病合并玫瑰痤疮

Shuzhan Shen, Yajing Cao, Jiandan Li, Xiaojing Liu, Zhongxia Zhou,Xiuli Wang,Peiru Wang


研究背景

光化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 AK)是一种好发于日光暴露部位的皮肤疾病,临床表现为散在或融合性角化性斑片,表面可见黏着性鳞屑。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炎症性皮肤病,其特征是面中部暂时性或持续性红斑、丘疹、脓疱、潮红及毛细血管扩张。玫瑰痤疮好发于中年女性,其发病机制包括神经血管调节功能障碍、免疫功能异常和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由于紫外线照射也是玫瑰痤疮发病的常见诱因,因此AK和玫瑰痤疮也有存在共病的可能。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是一种药-械结合的新疗法,既可用于一些肿瘤性疾病及癌前病变,如AK的治疗,也可用于一些炎症性皮肤病,如玫瑰痤疮的治疗。PDT治疗的光源选择多种多样,包括LED光源、荧光灯、IPL、激光和日光。以传统LED红光作为光源的ALA-PDT对于多种皮肤疾病的疗效确切。但玫瑰痤疮患者常伴有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因此传统红光光源的ALA-PDT疗法可能会诱发皮肤刺激等副作用。由于IPL的能量较传统红光低,因此玫瑰痤疮患者对IPL-PDT的治疗耐受性更好,副作用也更小。传统红光-PDT对玫瑰痤疮患者的毛细血管扩张疗效欠佳,而IPL-PDT对玫瑰痤疮的毛细血管扩张也有一定的改善效果。此外,IPL还可以调节促进真皮胶原再生,增加皮肤弹性,加速皮肤屏障修复。

因此,新型IPL-PDT可以将光敏剂ALA与IPL光源有效结合,对AK合并玫瑰痤疮患者的治疗发挥协同效应,在达到满意疗效的基础上有效降低副作用的产生。


内容简介

本文报道了一位61岁的AK合并玫瑰痤疮女性患者,皮损表现为面部散在境界不清的红斑、表面覆有鳞屑,双侧面颊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明显,伴有潮红,患者常有瘙痒及烧灼感。皮肤镜检查示:多角形、颗粒状血管明显,双颊部毛细血管扩张及炎症。RCM示:可见较多蠕形螨结构。结合临床表现及无创检查结果,AK伴玫瑰痤疮诊断明确。我们首先对患者进行传统红光-PDT治疗,在1次治疗后,患者出现面颊部皮肤脱屑、潮红加重的不良反应,考虑到患者皮肤屏障受损,对传统红光-PDT耐受性较差,因此我们调整治疗方案,选择波长560 ~ 1200 nm的强脉冲光(IPL)作为光源,经过3次IPL-PDT治疗及2个月米诺环素口服治疗后,患者AK皮损完全清除,毛细血管扩张显著改善,RCM检查未见明显蠕形螨虫体结构,且随访1年未见复发。

具体操作如下:

传统红光-PDT:将10% 5-ALA乳膏(5-氨基酮戊酸,上海张江,中国)涂抹于面部,避光3小时。随后擦去5-ALA乳膏,使用630 nm的LED红光仪对患者面部进行照射(100 mW/cm2、100 J/cm2)。

IPL-PDT:将10% 5-ALA乳膏(同上)涂抹于面部,避光3小时。随后擦去5-ALA乳膏,使用波长为560-1200 nm的IPL光源对患者面部进行照射(15-17 J/cm2,光斑尺寸为15-35 mm)。


图文导读

图1:AK合并玫瑰痤疮患者临床表现。(a)治疗前(红圈表示典型的AK皮损);(b)1次传统红光-PDT治疗后1周;(c)3次IPL-PDT治疗后1年。


图2:AK和玫瑰痤疮的皮肤镜图像及玫瑰痤疮的RCM图像。(a)皮肤镜下示AK的典型特征:多角形血管;(b)皮肤镜下示玫瑰痤疮的典型特征:毛细血管扩张;(c)RCM示玫瑰痤疮的典型特征:毛囊内可见蠕形螨虫体(红圈处)及蜂巢状结构;(d)RCM示玫瑰痤疮的典型特征:白色高折光结构提示炎症细胞浸润。


通讯作者简介


王秀丽,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主任医师,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大学医学院光医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皮肤性病学博士、德国慕尼黑大学光动力医学博士,德国慕尼黑大学激光研究所和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院Wellman光医学中心高级访问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牵头制订《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紫外线治疗皮肤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主要学术任职:国际光动力医学协会常务理事;欧洲光动力医学协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光动力治疗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侯任主委;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主委;上海市女医师协会皮肤美容美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2项基金;发表学术论文200篇,其中SCI论文90余篇;主编著作3部、参编7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医学三等奖2项、成果推广奖1项 ;获国家专利4项;静安区首批领军人才。

王佩茹,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博士,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卫计委新优青人才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获上海第三届“医树奖”青年临床医学科技创新奖。擅长痤疮与玫瑰痤疮、皮肤老化与皮肤肿瘤、瘢痕等,应用光动力治疗等新型光医学技术诊治难治性皮肤病,致力于光医学诊断及治疗皮肤肿瘤及癌前病变临床研究与转化。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病康复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女医师协会皮肤美容美学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光动力治疗肿瘤专委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光动力治疗专委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皮肤美容分会第一届玫瑰痤疮与面部敏感皮肤学组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作为研究骨干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发表SCI论文26篇,中文核心期刊7篇,参与发表论文60余篇。获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国家专利2项。参编著作1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