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日,新华日报报道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报道中还提到了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谢庆国教授研发的数字PET进入临床后,将打破西方垄断、进一步降低进口医疗器械价格,帮助解决看病贵难题。
具体报道如下:
五年来实现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在马里亚纳海沟作业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离开“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缓缓进入水中。 本组图片 新华社发
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成功发射。
机械手在位于天津的国能新能源汽车焊接流水线上工作。
克隆猴“中中”和“华华”。
2月26日,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的阿里云展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2017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支出预计达到1.76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15%,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第20位升至第17位……
五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领跑并跑日益增多,科技实力实现质的飞跃。
人类历史上,中国人曾首次记录了极端宇宙现象的光芒——1054年,北宋人首次记录超新星爆发。
近千年后的2017年,我国成功发射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看”引力波、“探”极端宇宙之光,续写新时代中国太空探索梦想。
蛟龙、天眼、悟空、墨子、慧眼、大飞机……一大批代表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涌现。五年来,中国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
天宫、神舟、天舟、嫦娥、长征系列成果举世瞩目。五年来,中国的战略高技术彰显国家实力,深海装备形成功能化、谱系化布局。
量子调控、铁基超导、合成生物学领域步入世界领先行列。五年来,中国基础研究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深地探测、干细胞、基因编辑领域取得重要原创性突破。
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正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进入三跑并存、领跑并跑日益增多的历史性新阶段,在若干重要领域开始成为全球创新引领者。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科学家在多个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十余篇研究论文,都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认为,中国的创新势头是爆发式的,正在催生“中国学派”。
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日前刊文称:“不可否认,中国的科技研发能力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势力之一,在某些领域已经可以与全球顶尖科技公司一决高下。”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复兴号成功商业化运行,全国高速铁路里程已经占全球总里程60%以上;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量、发电量居世界第一;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和保有量均占全世界50%以上;5G新型网络架构等技术纳入国际标准……五年来,科技不仅让生活更美好,更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刷脸进站、高铁上手机点外卖……春节假期,无数游子在中国高铁的“飞驰护送”下平安到家,科技感十足的春运让人们赞叹不已。
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2.6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居全球第一。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巨大市场规模有机结合,正深刻影响和改变全球产业格局,快速迭代的“中国式创新”举世瞩目。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引领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快速发展。五年来,中国科技创新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有力带动了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动能成长。
在激烈的国际医学影像研究竞争中,数字PET堪称肿瘤等重大疾病早期诊断的利器,与CT、核磁共振并称为医学影像“三大件”。
“让中国患者早日用上国产PET”是国产数字PET创始人、华中科技大学谢庆国教授“最大的心愿”。他表示,“数字PET进入临床后,将打破西方垄断、进一步降低进口医疗器械价格,帮助解决看病贵难题。”
基础科研全面加强,
打破“贤必举欧美”的垄断
从铁基高温超导到多光子纠缠,从发现中微子振荡新模式到量子霍尔反常效应……五年来,中国基础研究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成果“多点开花”,基础科研领域正在打破“贤必举欧美”的垄断。
前不久,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在中国诞生,“姐妹”俩萌翻了全世界。
“这是许多专家认为不可能实现的重大技术突破。”国际细胞治疗学会主席约翰·拉斯科这样点评中国科学家的成果。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如同一条河流,基础研究是“上游”,决定着“中游”的技术创新和“下游”的技术推广及产业化。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多位专家指出,尽管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必须加强面向科技强国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增强创新源头供给。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明确,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和国际顶尖水平的科学大师。
创新基础平台加速布局,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年来,这些基地与已布局建设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49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4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形成梯次布局。
科技部数据显示,中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快速增长,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823亿元,增幅达65%;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高质量科技论文产出国,正对世界科学发展做出日益重要的贡献。
新华社记者 陈 芳 胡 喆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