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5G】通信业1人获2019国家最高科技奖提名!

来源: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08日  点击量:

1月8日早间消息,近期,2019年度国家科技奖项目开始陆续提名,5G微信公众平台(ID: angmobile)了解到,赵梓森院士获得"2019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

赵梓森院士现为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团的控股股东)高级技术顾问,武汉中国光谷首席科学家,是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奠基人和公认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为我国光纤通信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1976年,赵梓森及其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根实用型光纤,建立了中国的光纤通信技术体系,架设起连通全国的光纤通信线路和推动光纤到户工程。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成为中国光通信的发源地。如今,武汉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世界前列,我国成为光通信大国。

640

1953年,赵梓森大学毕业,分配到武汉邮电学院(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任教。院领导见他喜欢科研,便将学校实验室交给他负责。当时,赵梓森兼任4个实验室的负责人,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的他如鱼得水,做各种实验,乐此不疲。

1966年,高锟(世界公认的"光纤之父”)发表了著名的经典论文,提出研发低损耗光纤作为信息传输载体。

1969年,邮电部把国家级科研项目“激光大气传输通信”( 由北京邮电科学研究院承担)的研究团队转移到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1971 年,有关领导认为“激光大气传输通信进展太慢,让技术好的赵梓森去搞一下”,于是由赵梓森担任项目负责人。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没有仪表就自己研制仪表,自己用太阳光校正抛物面天线聚焦。他们将整个激光大气通信设备搬到当时武汉市最高建筑---六渡桥的水塔,以及青山区水运工程学院一高楼, 在两点间实现了大气传输激光通信,距离为10千米(仅一年多时间,光大气传输通信距离从就从8米飞跃到10公里)。他们请省科委领导做报告,经激光大气通信传输,全体职工在礼堂收听,很成功。领导很高兴,但赵梓森很淡定:大气传输还是受天气限制,下雨下雪天就不能用,不能实现”全天候”,所以这种通信方式不能持续长久和大规模应用。

1972年,美国人拉出30米长的光纤。

1972年,赵梓森听说美国有人在做用玻璃丝传输信号,立刻去省图书馆查,整个图书馆只有一本美国的杂志,一翻果然有。他相信这是真的: "那我也要做"。后来,他看到美国用3千万美金做出来30长的光纤样品,当时就说:“不得了了光纤的诞生将弓|发一场通信技术的革命”。

当时,赵梓森提出要发展“光纤通信”的科研项目。但绝大多数人反对,包括邮电部、武汉院和北京院的领导。有领导在几十人的会上说:“玻璃丝怎么能通信!赵梓森你不要胡搞,要花几千万,你负得了责吗?”。而个别领导,如时任邮电部科技司副司长周华生和时任武汉院科技处处长惠哨岗表示支持,说“可以试试”。当时,武汉院已经独立,由邮电部直接领导,不再由北京院管辖。

由于大多数领导对于光纤通信不理解,把光纤通信作为可有可无的小项目。所以,赵梓森只有很少的钱,团队只有几个人,无正规的实验室,就在实验楼厕所边的清洗室内做化学试验。

SiCl4+O2→SiO2+2Cl2 (SiO2即石英)

某一天,赵梓森把SiCl4倒到另一瓶中。由于同事配合不好,而SiCl4在室温下沸腾,喷入赵梓森的右眼,发生剧痛。产生的氯气使赵梓森晕倒在地。同事用车送医院抢救,但医生也不知道如何救,此时赵梓森已经苏醒,赵梓森说:“ 用蒸馏水冲眼睛,打吊针”。2小时后,身体恢复正常,赵梓森立即回武汉院实验室继续工作。

1976年,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首次用改进的化学气相沉积法(MCVD)进行实验,克服了管路系统堵塞、石英棒中出现气泡等一系列困难 ,拉制出通信用光纤(虽然不是世界首先,但没有依靠外国任何技术,研制出通信光纤) ,并逐步将损耗从近30 dB/km降到20 dB/km.该院的赵梓森院士【注:他当时还不是院士,后来由于对低损耗光纤的研制的突出贡献而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被尊称为中国的"”光纤之父”。

1976年,国家提出"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口号。原邮电部组织“邮电工业学大庆”展览会,要下属部门提供新技术展品。武汉院的展品就有光纤通信演示。赵梓森用研制的16 m光纤,用上海光机所提供的激光器做光源,并用自行设计的脉冲调相系统,传了一路黑白电视频道。预展的那天,时任邮电部部长钟夫翔和时任副总理谷牧来参观检查,看到武汉院的光纤通信演示,钟部长很惊奇,他要赵梓森站开,他要亲自把光纤拿掉,看是否不通,又亲自把光纤放回,看是否又通,显然是不相信!赵梓森告诉他"拿掉一定不通,但放不回去。因为我们没有精密的微调机构,只是用螺丝钉加橡皮泥代替。我花半小时才对上”。但部长一定要,赵梓森告诉他“能否下星期来”。赵梓森回去后,采用了大面积的光检测器,很容易对上。果然,钟部长来了,他依然要赵梓森站开,他亲自把光纤拿掉,结果黑白电视不通,他又要亲自把光纤对上,电视恢复。钟部长笑笑,走了。约两星期后,武汉院收到邮电部来文--- “光纤通信是邮电部重点项目”!此前,光纤通信连武汉院的重点项目都不是,而这次之后一跃成为成了国家重点项目。于是,武汉院领导听信赵梓森的建议,把所有项目都下马,包括毫米波通信、传真电报等,扩大了光通信设备的科研和生产规模,建立了光纤光缆生产车间工厂,建立了光器件研究所等,为光纤通信实用化打下基础。

1976年,武汉院开通了光纤通信实验线路---环武汉院,进行了通话实验。

1980年,光纤通信发明人---高锟访问武汉院。看到武汉院的光纤通信技术,高锟说: "surprise"(表示“惊讶”)。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光纤通信的研发

速度大大加快。

1982年,我国光纤通信第一个实用化系统工程---八二工程在武汉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进入数字通信时代。

随着光纤通信在武汉的飞速发展,一个更大的构想---建设“中国光谷”开始酝酿。经过赵梓森等26位院士专家和武汉市政府的不懈努力,2001年,“武汉·中国光谷”正式诞生。

2003年,赵梓森院士发表《光纤到家庭的思考》,作出了相关预判:在中国,如果认为数字广播电视和点播电视是FTTH(FTTx)的主要推动力,又由于奥运会(2008年)在北京进行,要求有HDTV(高清电视),那么FTTH可能在2006年年中开始发展;当然,由于限于经济条件,在大城市发展FTTH;不过,各网络运营商为了抢占用户,提前建设FTTH是可能的---不是市场需要而是竟争所迫。

根据工信部披露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11月月底,我国三大运营商的光纤接入(FTTH/O)用户数达3.65亿,100Mbps及以上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占比超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