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陈长清创办的武汉优炜星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制造中国自己的半导体紫外芯。成立仅两年,就跻身光谷“瞪羚企业”。到去年底,年产值已超过4000万元。2019年,产值预计将达7000万元,利润超过1000万元。
3月2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了这个创业团队。
一块集成电路板卡住研发“脖子”
一枚小小的半导体紫外LED灯,能量惊人,宛如人造“小太阳”。装在空调、净水机上,可以消灭99.99%以上的细菌;美国海军装在军用水壶上,可以将流动水源净化为饮用水;照射5分钟,可以杀灭99.9%的C型肝炎病毒……
陈长清介绍,半导体紫外LED可广泛应用于消毒杀菌、医疗、光纤固化等领域。长期以来,半导体紫外LED芯片技术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
海外求学多年,陈长清成为紫外LED材料与芯片领域专家。回国以后,他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工作。“你有先进技术在手,为何不让它走向市场?”2015年,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向陈长清发出邀请。
大学的支持、工研院的力邀,点燃了他的创业激情。2015年10月,公司从华工创投获得首笔融资;2016年1月,陈长清的大学室友、苏州高新创投基金合伙人乔峰伸出橄榄枝,公司获得该基金的A轮投资。
创业路上,陈长清也遭遇过“卡脖子”。“麻烦出在研发阶段。”他回忆,紫外LED产品生产的关键工艺之一是芯片集成电路板的制备,要在表面贴装生产线上进行产品“打样”,完成印刷、贴片、回流焊、检测等多个工艺程序。
在武汉,一些拥有表面贴装生产线的大型企业不接小批量、个性化订单,而小作坊又实现不了产品的高端需求。迫不得已,优炜星只得在广州找工厂委托生产,不仅成本高,研发也受限。
公共服务平台送来保姆般的服务
得知优炜星遇到困难,武汉光电工研院伸出援手。在工研院公共服务平台上,有多条专业的第三方表面贴装生产线,专为初创企业的研发、产业化试验服务,即使一片样品也能生产,而且可以随时进行修改、迭代。
该平台先后为优炜星完成120多个小型集成电路板样品,总价仅7000余元,每片电路板样品成本不足60元。即便如此,平台依旧安排专人,用一条独立生产线为其生产,并跟踪样品的质量和使用情况。“工研院平台不亚于斯坦福大学。”陈长清感慨。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斯坦福大学为科研和生产穿针引线,造就了硅谷。
扫除了拦路虎,陈长清和团队专注研发,接连攻克半导体核心技术。
材料外延生长是制造深紫外LED最核心的半导体工艺,直接影响产品品质和成本。在这一领域,美国传感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SETI)技术全球领先,可制备出0.3微米厚的AlN单晶薄膜。
经过努力,优炜星制备出10微米厚的AlN单晶厚膜,厚度是美国公司的数十倍。
在同等面积的基板上,要封装集成更多的灯珠,才能实现更高功率密度的紫外光照。这一过程中,能否更有效地散热,成为技术成败的关键。
经过反复试验,研发人员选择氮化铝陶瓷作为基板,采用全球先进的倒装共晶技术进行封装,使热阻降低到每瓦5.5K以下,远低于国外企业每瓦20K的水平。
截至目前,陈长清团队已申请专利20余项,成功研制出世界先进的紫外LED核心材料、芯片与器件。
加固“护城河”进军百亿市场
有了过硬的产品,如何寻找市场的突破口?
一个偶然机会,公司总经理张建宝和技术总监戴江南听同学说起,一家印刷设备公司使用紫外LED光源对喷绘出的墨水图案进行瞬间快速固化,效果好、订单多。但是苦于紫外LED灯全部从国外进口,价格不菲,售后服务也跟不上,急需国产替代品。
很快,优炜星凭借过硬的技术,顺利拿下这家公司的订单。此后,陈长清团队又在酒瓶丝印、光纤涂覆、液晶等领域开疆拓土。
2017年,优炜星成为光谷最年轻的“瞪羚企业”之一。
优炜星的快速发展,让陈长清团队信心更足了。2017年,优炜星成立控股子公司湖北深紫科技有限公司。
陈长清介绍,优炜星的产业方向是波长在320至400纳米的近紫外LED产品,而深紫科技则瞄准波长200至320纳米之间的深紫外LED芯片及应用。
深紫外技术门槛更高,主要用于杀菌消毒,这一市场规模将超百亿元。产品一旦成熟,直接安装在空调、净水机、冰箱、汽车上就能消毒杀菌。
深紫外LED技术,除了杀菌还能保鲜。“用深紫外LED灯照射过的西红柿,可延长6天的保鲜期。”陈长清表示,如果在冷链物流车和大型商超的保鲜货柜上,加装深紫外LED灯,水果、蔬菜、海鲜、肉类的保鲜期就能延长。
目前,深紫科技LED芯片产品在部分技术指标上,可与领军企业韩国LG旗下产品相媲美,并获得国内知名家电厂家订单。“在深紫外领域,深紫科技将成为一支重要的中国力量。”对未来,陈长清信心满满。
短评
破除成果转化“中梗阻”
□ 江卉
科技成果转化难,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试阶段的投入不足,缺乏从实验室科技成果到产业化技术的中间平台。
优炜星打造中国自己的紫外芯,关键时刻卡在了“打样”上;光谷海归博士张发明研制“让国人买得起的抗癌药”,却苦于本地找不到合适的中试平台。类似“中梗阻”,成果转化中并不鲜见。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关键要破除成果转化的“中梗阻”。在创新链条上,要建设更多公共服务平台。
平台不是简单给技术和市场“牵线搭桥”,而是要实现深度融合,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武汉光电工研院的服务平台、光谷生物城的药品研发仪器平台,都为成果转化企业提供了贴心服务。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中梗阻”,创新之花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