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人民网】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全数字PET/CT装备获准进入市场

来源: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0日  点击量:

人民网武汉6月7日电(记者 程远州)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获悉,由该校生命学院教授、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谢庆国带队历经19年研发的临床全数字PET/CT装备,日前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审批,获得市场准入和对外销售资质。这意味着我国在这一高端医疗仪器开发领域有了重大突破,长期被国外设备垄断的PET市场有了完全“中国造”的装备。

PE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的简称,是一种生化灵敏度极高的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PET在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估、病理研究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由于涉及核物理、电子、材料、精密制造、生物医学等诸多学科,技术门槛高,其关键技术和设备市场主要为少数跨国企业垄断。

回顾19年来从科学原理创新走到临床整机装备、再到最终获得准入资质进入市场的历程,谢庆国感慨:“过去,GPS(GE、飞利浦、西门子)创造的PET产品在重大疾病的精准诊疗中作出了杰出贡献,也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体系。完全跟随GPS的技术路线,能够让产品开发的风险大大降低,但可能始终只能做一个跟随者。19年来,我们艰苦耕耘,终于走出一条全新的数字PET技术路线,从根本上避免了知识产权的风险。”

谢庆国团队于2004年发明“全数字PET”概念,形成完整技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研发的全球首台临床全数字PET/CT装备。这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以全数字和精确采样为特点,从源头上颠覆了国外传统PET的技术路线,可精准检测小尺寸病灶,大幅提前肿瘤等疾病发现时间。

据了解,中国是癌症大国,近年来发病率与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根据2017年2月发布的全国癌症登记点数据:每天约1万人诊断癌症、每分钟约7人确诊患癌,每七到八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症;另一方面,中国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为30.9%,不及美国的一半。中国癌症患者生存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是在于癌症的发现和治疗不及时。数字PET比传统PET能更早更精准发现包括肿瘤在内的各种病灶,这就意味着发现癌症的时间可以大幅提前。

业界普遍认为,首台临床全数字PET/CT的取证上市,表明数字PET在GPS的技术壁垒之外打通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有可能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形成一个标杆应用,从而进一步带动稀土闪烁晶体材料、新型光电器件、高端软件等产业链的发展。

临床试验负责人、广州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樊卫评价道:“当前这款设备尽管是数字PET的第一款临床产品,采用了基本款的硬件配置,但其对头颈、胸部、腹部、盆腔等各部位的成像均达到预期效果,各组织对比良好,图像背景均匀,代谢分布清晰,特别是在对空间分辨率要求很高的大脑成像,图像质量依然达到了较高水准。可以说,这款设备已达到某些更高配置产品的成像水准。”

事实上,PET数字化带来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它能发现更小的肿瘤病灶,实现早诊断早治疗,其高度模块化的设计,还带来了研发快、搭建快的优势。就在近日,首台脑部专用全数字PET已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装机,这台设备正是在临床全数字PET/CT的基础上仅用了3个月搭建而成,目前,该设备已完成了多例脑部成像试验,即将在阿兹海默症、帕金森症等重大脑疾病中一展身手。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张祥松称:“多例临床试验证明,用数字PET拍出的人体大脑沟回层次清晰,脑室区分明确,核团分辨清晰。”他介绍,大脑是人体最精密复杂的器官,脑科学更是被世界各国视为科研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数字PET的脑部成像结果,充分显示其超高的生化灵敏度,对于脑科学探索和包括老年痴呆、帕金森等脑部疾病研究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曾与谢庆国团队进行过仪器应用合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倪嘉缵认为,在最近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形势也倒逼着我们要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在关键领域下大功夫,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数字PET从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到系统整机全部为中国自主研发,正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代表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