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交流动态

第二十二期武汉光电论坛:从美国OFC会议看光通信的前沿发展

来源: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6日  点击量:
2009年5月22日晚上19:00,中国工程院院、武汉中国光谷的首席科学家、国家光纤通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赵梓森院士做客光电论坛第二十二期,作了题为“从美国OFC会议看光通信的前沿发展”的报告。本期论坛由光电国家实验室主任助理张新亮教授主持,校长助理、光电国家实验室和光电学院党总支书记林林、电信系、电子系、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的部分师生以及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一七研究所、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华工科技等企业技术人员等参加了本次论坛。
赵院士首先提到这次参加OFC2009的总体感受,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参会人数和单位都比往年,特别是光纤通信较热的两年有了明显的减少,但是这并不能阻止光通信的飞速发展,很多新颖的想法和先进高速的系统构架都在这次会议中被报道。从这次的会议中,赵院士总结了光通信的前沿发展情况。
赵院士随后介绍了大会报告和讨论会的主要内容。未来世界需要的光网络应该是一个合法的网络,任何信息的传播都应该合法,这就要求我们的网络有监督的功能。另外,O碳排放网络也是值得推广的,下一代的因特网要降低地球变暖,成为绿色的因特网。
赵院士接下来详细的介绍了本次会议中体现出的光通信系统、调制解调的进展、相干光检测、接入网以及光器件与集成器件的发展情况。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信息的膨胀,人们对网络系统的速率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光网络的研究已经从40G系统转向100G系统。
10x10Gbps阵列/直接调制、8x10Gbps无中继传输505km、100Gbps集成光调制器、113Gbps无色散补偿传输等研究成果的报道都说明100G系统是现在光通信系统的研究热点。相干光检测系统报道的所能达到的最高传输速率为32Tbps(传输距离580km)。接入网部分赵院士重点介绍了现在各国FTTH(光纤到户)和HDTV(高清电视)的发展状况,尤其提到它们在日本的飞速发展,对此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研究他们的发展模式。对于光器件与集成器件的部分,赵院士前瞻性的提出,将来光通信发展的大方向就是集成,只有像电集成芯片一样做出大规模生产的光集成芯片,我们才能将光网络的成本降低,进行实用化的推广。
最后赵院士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会议中的两个专题报道:全息光波导制作和单光子APD。全息光波导制作技术可以用来制作平面光波导(集成的WDM光滤波等),该技术的特点为刻写速度快,精度高。单光子APD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工业上主要用于保密通信,过程监测等;而在防务上则可以用于激光雷达,战地警示,生物检测等。采用单量子技术的量子保密通信已在国际上有所报道,而全球已有25所大学参与此项研究。中国科技大学在合肥建成了世界上首个光量子电话网,实现了语音实时加密、牢不可破的量子保密通话。
这些关于光通信的前沿发展引起了在座师生的浓厚兴趣。在报告结束后,学生和老师都向赵院士提出了很多问题,在座的几位企业领导和赵院士之间也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赵院士的精彩报告。
报告人简介:
赵梓森(1932.02.04―),广东省中山市人,195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通信专家,武汉中国光谷的首席科学家,国家光纤通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因亲手研发了中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光缆和第一套光纤通信系统,而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
由赵院士作技术带头人的武汉邮电科学院,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光缆通信工程,开创了我国光纤通信应用的历史;他们全部采用自制设备建成世界上最长的架空通信工程,最先开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PCVD光纤制造技术和设备,在国内首次研制出SDH全系列产品。
作为我国光纤通信领域的开拓者,他在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形成、发展和应用推广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使得我国光纤通信在高新技术中成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参与起草了我国“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光纤通信攻关计划,为我国光纤通信发展少走弯路起了决定性作用。在70年代末,组织研制生产出我国的首批实用化的光纤光缆和设备。作为技术负责人、总体设计人,先后完成了我国第一条实用化8Mb/s、34Mb/s和140Mb/s等6项国家、邮电部光缆通信重点工程,其中有3项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90年代,领导开发的光纤通信产品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因发展中国的光纤通信技术和工业所作贡献,1997年被IEEE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选为Fellow会士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肖晓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