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交流动态

长春应化所董绍俊、汪尔康院士伉俪作客第95-96期光电论坛

来源: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03日  点击量:

511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伉俪董绍俊和汪尔康研究员作客第9596期光电论坛,为广大师生分别作了题为《DNA和适配子在石墨烯传感界面的行为和《DNA保护银纳米团簇的合成和应用的精彩报告。

报告会上,董绍俊院士对石墨烯在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做了非常详实的讲解。董先生认为,具有优异物理化学性质的石墨烯为分析化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电化学器件与石墨烯的耦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传感平台,可实现对许多生物材料的诊断和检测。他们研究组利用石墨烯电极电化学自发检测存在ssDNAdsDNA的所有四个DNA碱基,该工作发表在分析领域权威期刊《Anal. Chem》(2009, 81, 5603-5613)上,文章已被他引700多次,是该杂志被引用最高的文章。他们的研究表明,石墨烯、适配子系统可以程序化地完成较复杂的OR and INHIBIT逻辑门。在输入相同波长的不同荧光强度的情况下,进行多靶点调节荧光强度和OR and INHIBIT逻辑门,从而组合成组合逻辑门。组合逻辑门可利用荧光成像进行高通量诊断。在组合逻辑门的输出的基础上,可以找出ATP和凝血酶是否存在。这个概念的证明可以为多重分析和纳米生物医学器件对多个输入的化学物质响应提供一种新方法。

汪尔康院士团队一直专注于研究基于DNA保护的银纳米团簇监测DNAHg2+和巯基化合物。汪先生给大家介绍了他们的最新成果。研究发现,发生在DNA/银纳米复合物与G-四链体/血红素之间光诱导电子转移(PET),伴随着DNA/银纳米荧光减弱。这一新的PET系统使目标生物分子如DNA和敏感性高的ATP获得特异性和多样性的检测。他们首次开发出一种以DNA单体作为支架的高收率银纳米簇的合成方法,并采用密度泛函计算理论解释了DNA保护的银纳米团簇的形成机理以及为什么富胞嘧啶DNA是荧光银纳米簇的良好支架。汪先生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对DNA保护荧光银纳米团簇进一步实验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基本指导思想,最终可能有助于程序化合成具有致发光性能的DNA稳定银纳米团簇。

董绍俊院士1952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电分析化学开放实验室主任。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和省部级奖10项,国际奖1项。出版专著、专论16/册,获授权发明专利60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900多篇,论文被他引35,000多次,H指数88。连续7届被评为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以及研究生院建院30周年杰出贡献指导教师2014年入选路透集团全球高引用科学家(2002-2012)。值得一提的是,已经84岁高龄的董先生还亲自带学生,给学生修改文章,主持小组会,每天工作到晚上11点,董先生对科研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楷模。

汪尔康院士1952年于上海沪江大学毕业,曾任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所长。1959年在捷克获博士学位(导师诺贝尔奖获得者J.海洛夫斯基院士),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发表论文900多篇,SCI收录800多篇,总引25000次。H指数77。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和省部级奖10项及吉林省首届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国际奖2项,发明专利40项。在美、法、日和香港的5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九种国际化学杂志编委,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任《分析化学》主编。汪先生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0多名,博士后13名。他本人多次获优秀导师称号。2014年入选路透集团全球高引用科学家(2002-2012)

汪尔康院士和夫人董绍俊研究员从事电分析化学研究数十载,分别荣获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成果十余项,董先生的学生、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王鸣魁教授主持本期论坛。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副主任曾绍群教授为两位先生分别颁发了武汉光电论坛纪念盘,来自光电国家实验室和各院系师生聆听了本次报告。

(责任编辑: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