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熊伟)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第22期青年学术午餐会于12月7日中午在研究中心D302举行,我校甘棕松教授受邀做客本期青年学术午餐会,并作了题为“远场超光学衍射极限的颠覆性创新应用”的精彩报告。
报告中,甘棕松教授从阿贝衍射极限出发,指出当前蓝光存储由于数值孔径NA和材料的紫外吸收等局限而在发展更高密度存储时面临困境。通过应用双光子吸收和STED型式的双光束远场超衍射极限的激光制造可以实现小于10nm的加工线宽,从而为光学精密制造和光学存储技术带来巨大影响。甘教授指出基于现有光盘阵列技术,在玻璃材料中引入超衍射极限制造手段和多维度数据存储技术进行研究,可以实现千PB量级、千年寿命的永久存储光盘。随后甘教授介绍了远场超衍射极限技术等在超精密大尺寸光学制造、超分辨全视场成像、新一代芯片制造、计算和存储融合的信息光学技术、激光精准立体制冷等领域的潜在应用。甘教授最后还详细介绍了大型科学与工程装置对于大型软件在功能集成、项目管理、自动化、海量数据存储和分析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介绍了其实验室在大数据软件技术,以及通用型和专用型实验室级软件方面的研发工作。甘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详实,并富有启发性。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20余名青年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本次报告,并与甘棕松教授进行了热情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本期学术午餐会由广州星博科仪有限公司提供赞助。
个人简介:甘棕松,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信息存储与光显示功能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于南开大学物理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3年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2013年7月至2016年12月为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微光子学中心博士后。2017年1月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信息存储与光显示功能实验室工作。研究领域主要包括:(1)超衍射极限三维激光纳米制造;(2)面向绿色光子大数据中心应用的PB光存储器件研发;(3)大型科学与工程装置中的大数据软件技术。在《自然·通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 《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科学与工业基金会项目一项(约210万元人民币),目前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