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材料-电解质界面相互作用促进形成富无机固态电解质界面助力实现快速充电高比能硅基锂离子电池

来源:   作者:孙永明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01日  点击量:

高稳定性和高锂离子传导性的负极固态电解质界面(SEI)对于实现高能量密度硅基锂离子电池的卓越快速充电能力至关重要。华中科技大学孙永明教授团队在2023年10月构建无机结晶离子导电SEI促进锂离子电池快充性能(Nature Energy, 2023, 8, 1365–1374)的研究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通过调节电解质成分与负极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构建SEI以实现快充、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的目标

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研究,研究人员证明了红磷(red P)界面可以选择性地吸附氟代碳酸亚乙酯(FEC,一种常见的电解质溶剂),从而在SiOx颗粒表面形成坚固、薄而致密的以Li3P/LiF为主的高离子电导的SEI。具有6 nm厚均匀P层包覆的SiOx(SiOx@P)表现出色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比容量为1050 mAh g-1,在1C下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83.3%)。所制备的LiNi0.6Co0.2Mn0.2O2||SiOx@P安时级软包电池具有稳定的循环性能和较高的能量密度(0.2C时为410 Wh kg-1和780 Wh L-1),电池展现出快速充电性能(15分钟和10分钟可分别充满86.5%和81.2%的电量)以及在快充条件下(4C,15分钟充电)优异的循环性能(~1.2 Ah,2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83.8%)。这项成果为SEI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为硅基阳极构建先进的SEI以实现高能量密度的快速充电锂离子电池提供了新的机遇。

2024年2月28日,该成果以《Material-electrolyte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enabling formation of inorganic-rich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for fast-charging Si- based lithium-ion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期刊《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上。该研究工作的第一完成单位是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52072137)的资助。

【研究要点】锂离子电池负极表面附近内亥姆霍兹平面(IHP)内电解质中的分子/离子被还原,相应的产物参与SEI的形成。从科学角度讲,这一过程依赖于电解质成分和基底的性质和组成,它们共同决定了特定吸附行为的成分和空间构型。尽管电解质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基底如何与电解质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对SEI的影响仍有待探索。本工作研究了不同基底对含有FEC添加剂的碳酸酯电解质中SEI的结构和性质的影响,FEC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活性成膜物质,可还原为惰性聚偏二碳酸乙烯酯(poly-VC)和高模量LiF,以增强SEI的稳定性。增加FEC分子被IHP吸收的机会有望提高FEC的利用率,从而有助于在合金型阳极上形成稳固的SEI。本研究利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和第一性原理(DFT)计算研究了FEC分子在不同合金型材料(包括Si、SiO和red-P)表面上的吸附行为。研究了平行取向的FEC分子在Si、SiO和red-P表面上的吸附密度以及这些表面对FEC的结合能。结果表明,P表面上FEC吸附密度和结合能高于其它硅基表面。为了揭示FEC在IHP中的吸附行为机理及其对SEI形成的影响,作者通过实验研究了SiOx@P和纯SiOx负极在含FEC电解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线性扫描伏安(LSV)曲线表明,IHP中的非法拉第双层电容吸附过程和法拉第分解过程分别发生在1.4-2.5 V和0-1.4 V的范围内。利用交流伏安法观察了吸附行为,并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计算了非法拉第电容-电位曲线。结果表明,与纯SiOx相比,SiOx@P在零电荷电位(PZC)下的电位和电容都发生了变化(PZC为2.55 V vs 2.60 V),这揭示了它们在IHP中吸附FEC的不同特点。

图1:电极材料表面吸附行为的研究。(a)硅、氧化亚硅和红磷表面上吸附FEC分子的MD模拟和(b)相应的吸附密度曲线。不同材料表面上FEC分子(c)吸附构型的DFT计算和(d)相应的结合能。SiOx@P和纯SiOx负极的(e)线性伏安扫描曲线,(f)法拉第电容-电位曲线和(g)首次伏安循环扫描曲线。 (h)SiOx@P电极首次放电过程中的dQ/dV图和不同电位下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图2:P界面增强FEC在SiOx电极内亥姆霍兹平面(IHP)上的特异性吸附和还原动力学的示意图。

3:SiOx@P和纯SiOx电池化成循环后负极表面SEI结构的研究。高分辨XPS深度剖析光谱,包括 aC 1s,(bP 2p 和(cF 1s谱。SiOx@Pd)和纯SiOxe)的高分辨投射电子显微镜图像。SiOx@Pf)和纯 SiOxg)上SEI形成的示意图。

图4:电极结构稳定性和颗粒表面SEI稳定性研究。(a)SiOx@P和(b)纯SiOx负极在1.0 C 100次充放电循环前后的横截面扫描电镜图,(c)两种电极的厚度变化和膨胀率的比较。SiOx@P 和纯SiOx负极在1 C/1C 100次充放电循环后的(d,e)典型原子力显微镜(AFM)形貌,(f,g)SEI的杨氏模量比较,相应的(h,i)力-位移曲线。

图5:软包全电池的循环性能和负极结构稳定性研究。(a) SiOx@P和SiOx负极软包电池不同充电速率的(a)循环性能和(b)SiOx@P电池的充放电曲线。SiOx@P和SiOx负极软包电池4C充电倍率下的(c)循环性能和(d)相应的充放电曲线。NCM622||SiOx@P叠片式软包电池的(e)光学照片,在4 C充电速率下的(f)循环性能和(g)不同循环周期的相应充放电电压曲线。纯SiOx (h) 和SiOx@P (j)负极的 (i)光学和表面SEM图像。

总之,团队研究人员发现界面结构在 SEI 的形成和调节高容量硅基阳极的电化学性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引入功能性 P 界面层,利用界面与IHP中的FEC添加剂的特异性吸附作用成功地在SiOx颗粒上构筑了一层坚固、薄而致密的以Li3P/LiF为主的高离子电导率SEI,极大提高了电池的快充性能,并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提高了机械和电化学稳定性。因此,与裸 SiOx 相比,SiOx@P 在库伦效率、倍率能力和循环稳定性方面都有显著改善。这项工作揭示了利用表面工程来定制 SEI 的成分和机械性能的方法,可促进具有快速充电能力的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先进 SEI 设计。

文章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pdf/2024/EE/D4EE00407H?pag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