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湖北网台发布了湖北2017年度十大科技事件的评选结果,湖北“十大科技事件”评选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展示2017年度湖北科技创新工作的成果和业绩,为创新驱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其中,“科技部批准组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华中科技大学首创‘铸锻铣一体’金属3D打印技术”皆榜上有名。具体报道如下:
湖北省科技厅召开新闻通气会
公布湖北2017年度十大科技事件评选结果啦!
此次评选全面展现
湖北科技创新工作的成果和业绩
2017年湖北“十大科技事件”评选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展示2017年度湖北科技创新工作的成果和业绩,为创新驱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这次评选主要侧重于在省内或全国影响巨大的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发展成就等方面的科技事件。
那么
2017年度的湖北十大科技事件到底是哪些呢?
跟湖北新闻一起来看
2017年度湖北“十大科技事件”
经开门受理推荐、公众投票、专家评选等环节,经厅长办公会研究确定,最终从征集到的54件参选事件中评选出2017年度湖北 “十大科技事件”。
01
“湖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排名
提升至全国第7位”
2017年8月,国家科技部发布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6-2017》和《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6-2017》。报告显示,湖北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排名比上年提升了3位,由全国第10位上升至第7位。充分显示湖北省创新型省份试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
《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6-2017》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5个方面,对全国各区域科技创新水平进行分析比较。湖北在5个方面均衡发展,各项指标排名均在前10左右,体现出较强的综合科技创新实力,处于中西部首位。特别是科技成果和高技术产品输出能力显著提升,对中部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创新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全国区域创新发展的新亮点。
02
“我国首个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
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投入运行”
(工作人员在实验室中需身着有生命维持系统功能的正压防护服)
国际上把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P1、P2、P3、P4四个生物安全等级,其中P4实验室是专用于烈性传染病研究与利用的大型装置,是人类迄今为止能建造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最高的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与武汉市人民政府的重大合作项目——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也是中国首个P4实验室,2017年正式投入运行。该实验室将为我国提供一个完整、国际先进的生物安全体系,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可以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研究世界上最危险的病原体。
03
“铁四院助力中国高铁驶向世界”
如今,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一面旗帜,而铁四院则是中国高铁设计的主力军。
铁四院的“高速铁路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建造一体化创新技术与应用”项目确立了“设计、制造和施工一体化”技术路线,首创了Ⅲ型板式轨道全单元结构体系,研发了成套装备,形成了系列标准,突破了国外专利制约,为我国“一带一路”和高铁“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项目成果先后推广应用于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郑州至徐州、北京至沈阳等高铁项目,应用里程已经超过3000公里。项目成果对于推动我国自主创新无砟轨道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4
“科技部批准组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2017年11月,科技部发文,批准组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等6个国家研究中心。
国家研究中心是适应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特点的学科交叉型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科技部文件,国家研究中心建设运行实施方案正在抓紧制定,将会同各个国家研究中心所在地政府,在政策、资金及条件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是科技部于2003年11月批准筹建的首批5个国家实验室之一。由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汉市共建,依托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共同组建。
05
“华中农业大学‘绿色超级稻’
实现水稻生产方式革命性转变”
(左图为传统的高植株;中间位高产但高分蘖的植株;右图为超级稻,低分蘖,植株硬实且每穗粒数多。)
(采用再生栽培技术的绿色超级稻品种)
基本不打农药、尽量少施化肥、显著减少灌溉,使水稻生产能够实现“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这是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研究的“绿色超级稻”战略构想。
华中农大的水稻科研团队从本世纪初就开始提出“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的水稻“第二次绿色革命”战略目标,构想通过整合目前国内外最新的水稻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手段相结合的策略,对水稻抗病虫、抗旱抗逆、营养高效利用、高产、优质等五大性状进行全面改良,培育水稻新品种“绿色超级稻”。
近五年来,华中农业大学培育出具备多个绿色性状的水稻新品种65个,获得新植物品种保护权26个,育成了具备多个绿色性状的不育系和恢复系20多个,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9000万亩,对引领作物育种方向、促进作物科学研究内容与技术体系创新、推动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发挥着重要作用。
06
“武汉成立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局”
2017年8月,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正式成立,这也是全国首个科技成果转化局。目的就是要搭建科技转化服务平台,促进科技与资本、与企业精准对接,把在汉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这个“富矿”充分挖掘出来,促进就地产业化。
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的主要职责有七项:一是落实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建立联络员制度、工作联席会制度和统计报告制度;二是拟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编制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三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培育技术转移人才和机构;四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服务活动;五是引导社会各类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指导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六是组织策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组织专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评审评估,协调推进项目落地;七是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评价、考核、表彰及宣传。
07
“武汉杨森生物公司成功研
制仿生小口径人工血管”
(研究中的高仿生小口径人造血管)
做心脏搭桥手术时,由于没有符合要求的小口径人工血管,医生只能从患者的臂膀或腿上,划开长长的口子,取出血管进行移植,痛苦可想而知。
5年严寒酷暑,医学博士、武汉杨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欧阳晨曦,联手纺织专家,终于攻克人造血管的材料问题——他们创造性地将聚氨酯和蚕丝粉体作为基本材料,模仿人体血管的3层结构,研制出了与人体血管结构相同、功能相近的高仿生小口径人工血管。血管口径最小仅2毫米,呈白色胶质,富有弹性。
因在全球率先研发出小口径人造血管,该项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去年11月,武汉杨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正式在光谷启动,武汉产小口径“人造血管”有望实现量产,造福全球百万患者。
08
“武汉兰丁人工智能宫颈癌诊断机器人面世”
(海归细胞病理学专家孙小蓉博士介绍人工智能宫颈癌诊断机器人“Landing”的工作原理。)
借助阿里云提供的强大计算力和丰富的机器学习算法,兰丁医学的云诊断机器人能够每月完成108万例样本的诊断筛查,从此结束了靠人工进行宫颈癌初筛的历史。在提高初筛质量的同时,较传统医生的工作效率提高300余倍。
人工智能诊断平台将医学的基本理论与光、机、电技术相结合,利用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对样本细胞核及核内DNA的各种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可测定早期癌变细胞内DNA含量的改变,从而达到诊断肿瘤的目的。
诊断流程简单。放在基层医院的兰丁全自动细胞病理扫描仪对样本进行扫描后,上传至云端;云端兰丁细胞诊断机器人对细胞图片进行自动分析后,将正常细胞与癌变细胞进行分类并发出诊断报告。患者在家用手机上便可查询和接收报告。
09
“华中科技大学首创
‘铸锻铣一体’金属3D打印技术”
经过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海鸥团队10余年潜心研发,在全球首创“铸锻铣一体”金属3D打印技术,并制造出世界首批3D打印锻件。
传统制造业是铸、锻、铣分离,每个环节依赖大型设备,流程长、能耗大、污染大。张海鸥团队自主研制的微铸锻同步复合设备,首次将铸、锻、铣一体化,同时采用高效廉价的热弧为热源,实现了低成本、高效能,为全球制造业带来颠覆性创新,获得了20多项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
10
“湖北省2017年新增7名院士
实现省属单位零的突破”
2017年湖北共有7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谢先启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实现了湖北省属单位院士零的突破。另外,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徐红星教授、校长窦贤康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教授,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地学部和技术科学部院士!海军工程大学何琳当选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部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张联盟当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马丁当选医药卫生学部院士。
此次增选后,湖北共有“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73人,数量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其中,李德仁是两院院士。
看着这么多
全球第一世界领先的成就
自豪感是不是蹭蹭蹭往上涨啦~
让我们
为湖北科技点赞!
为这些作出卓越贡献的
湖北科技人点赞!